新民晚報9月20日訊:將已經報廢的水處理膜再生資源化利用,讓報廢膜再煥生機。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志偉教授長期從事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理論與技術研究,將團隊自主研發的這一“水處理膜材料再生與循環利用技術”帶到第二十三屆工博會高校展區同濟大學展臺,向社會各界展示、交流。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國污/廢水的減污降碳與資源化利用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而膜分離技術恰恰是控制水體污染、再生水資源的關鍵技術。2022年我國膜產業總值已超過3600億元人民幣,同時膜技術在市政、芯片、醫藥、化工等各個領域的水處理工程中均已實現規?;瘧?。
然而,水處理膜領域一直存在一個關鍵的行業痛點——膜材料更換頻率高、投入費用大。由于處理水質復雜、使用過程頻繁化學清洗等原因,導致實際水處理膜的使用壽命通常僅為理論值的60%。尤其是萬噸級別的膜處理工程,3~5年即需更換新膜,投資動輒高達數百至上千萬元。全球每年有五分之一的水處理膜用戶均面臨材料報廢、更換新膜的需求,并且,廢棄膜材料還需作為固廢甚至危廢委外處置,不僅處置成本昂貴,其造成的嚴重資源浪費和負面環境影響,給用戶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基于上述行業痛點問題,王志偉教授領銜的膜法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團隊經過多年潛心攻關,從綠色循環、資源利用的角度出發,開創了廢膜再生的技術理念,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處理膜材料再生與循環利用技術——膜力煥新技術。該技術通過“膜立凈—膜快補—膜煥新”三個環節,能夠將報廢的有機膜進行再生循環利用,讓報廢膜煥發全新生機。再生膜性能與新膜達到完全相同水平,并在報廢基礎上延長2年以上膜壽命,為用戶節省50%以上的膜投資或使用成本。同時,膜力煥新技術能夠顯著降低報廢膜處理處置對環境產生的危害,兼具碳補償收益,以助力用戶面向雙碳目標的綠色創新發展。
經權威數據庫檢索和行業調研,全球市場范圍內尚未出現同類型的技術與產品,項目核心技術工藝為國際首創,現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美國專利1項,形成40余項知識產權整體布局,在領域內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6篇,研發膜再生系列標準化藥劑產品12項。目前,項目團隊已在福建福州某萬噸級市政污水處理廠建立膜再生示范工程,實現了廢膜再生,降本增效。
“‘膜力煥新技術’不僅實現了成本削減,更實現了碳排削減??萍假x能綠色發展,創新助力‘雙碳’目標?!蓖踔緜ソ淌谡f,這一技術成果落實到水處理領域中,助力在未來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的技術體系,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社會資源的循環利用。